这个周末,我“无惧风雨”地去人民广场逛街,在购物之余还不忘给自己点了杯网红奶茶店大肆宣传的新品——很难想象,在这样疫情尚未结束的日子里,又恰逢暴雨,这家店还能保持排单几十杯,要等上数个小时的火爆程度。在享受这杯“苦尽甘来”的奶茶的同时,我也思考着:一杯作为非生活必需品的奶茶,是如何吸引到成百上千的人们心甘情愿克服“千辛万苦”去“一亲芳泽”的呢?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炒作的功效。先是通过五花八门的活动,号称一杯奶茶在黄牛手里能卖出几百块的天价,再由此吸引好奇的消费者们趋之若鹜,来排上几个小时的队,门庭若市的盛景又会在社交网络上掀起新一波的讨论热潮,最终形成“越炒越热,越热越炒”的循环。

但换个角度来看,难道单凭炒作就足以在竞争一天比一天激烈、生活节奏也愈发快速的当下撑起一个品牌吗?答案是否定的。近年来,种种网红店层出不穷,但能存活下来的却是凤毛麟角。诚然,依靠饥饿营销、低价折扣和“托儿”确实可以制造一时的火爆场面,但消费者也不是傻瓜,虚构的人气泡沫可以吸引他们一时,但吸引不了他们一世。“吃一堑,长一智”,那些徒有其表的“网红”最终的命运只能是变成关门大吉的“网黑”。那么除了炒作之外,是什么在支撑一家网红店的生存和发展呢?在我看来,答案是“独特”。

何为“独特”,对于一家奶茶店而言,一是要在口味上做出自己的特色;二是要不断改良提升,推陈出新。前者是店家的立足之本——如果味道和超市里唾手可得的速溶奶茶难分伯仲,谁又愿意为了它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呢?后者则是店家发展和壮大的关键所在。如果你是个奶茶的爱好者,一定不难发现:长寿的网红奶茶店往往是“时代的弄潮儿”,今天推出了新口味,明天又和文创产品达成了联动。尽管模仿者不计其数,也时常会遭到顾客们“新品还没来得及尝就下架了”的抱怨,但正是这样的高速更迭才保持了其在口味上的独特性,避免被模仿者超越,给消费者们留下的小小遗憾也是在暗示他们“下次购买要趁早”。正是因为“独特”,才能使一家网红奶茶店在芸芸众“店”里长时间立于不败之地。

“独特”的重要性当然不会止步于一杯小小的奶茶。于是我将其拓展思考到了我们最近在研究的上海乡土植物项目上:为什么我们要研究上海乡土植物?是因为它们有着让人瞠目结舌的“高颜值”吗?答案是否定的。乡土植物并未在外观上有多么的“震惊四座”,反而多数因为“平庸”而被忽略、被遗忘,诸如狗尾草、蒲公英、芦苇等。是因为他们价格低,可以利用价格优势打开市场吗?也未必如此,虽然上文中提到的几种“好生养”的植物确实拥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更多正处于濒危状态的乡土植物却需要付出不小的人力、物力去保护。那么,乡土植物的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呢?

倘若对乡土植物略有研究,就不难发现:虽然上述的几种植物看似在生活中唾手可得,但更多的乡土植物则是在长此以往的忽视以及外来物种的侵占下变得岌岌可危。上海大大小小的公园里,“出场率”最高的不是我们本地的乡土植物,而是从外省乃至外国引进的诸位“租客”们,而真正的乡土植物却往往被看作“抢营养”的“杂草”被铲除,甚至落得只能在农村被当作饲料和燃料,或是在荒郊野岭“风中凌乱”的的结局。倘若将眼光放长远些,那些外来植物美则美矣,但如果全上海乃至全中国的公园里都千篇一律只剩下些引进的康乃馨、郁金香、仙客来等,每个季度都不约而同地举办大同小异的花展、植物节,未免也太“泯然众‘园’矣”。同时,乡土植物的消亡也会对上海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可磨灭的打击。研究乡土植物,不仅是在保护这些陪伴了上海成长的“老朋友们”,维护上海的生物多样性,同时也是在保持本土植物的独特性。试想一下,在多年后,你的孩子、或是你孩子的孩子用稚嫩的语气问道“爸爸/妈妈,我们上海的特色植物是什么呀?”你是更希望用冰冷的电子屏幕来向他展示这些曾经漫山遍野,如今却被一再边缘化乃至不见踪影的“原住民”呢?还是更希望能带他去公园或是家旁的小花坛,在和煦的阳光下亲自感受叶片粗糙的手感、品味花卉的香甜,亲身去体会这一份独特的美好?

愿每份“独特”都能得到人们的热爱与重视,无论是一杯奶茶的甜蜜,还是一株乡土植物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