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个爱读书的人,花了一周的时间才读完《枪炮、病菌与钢铁》,如果不是因为读书会要分享估计还会更久。
这本书我感觉信息量很大,作者的很多观点我个人来讲也是第一次听到。也许跟我是一名技术人员的工作背景有关,我对本书第十三章《需要之母》特别感兴趣,也有很多联想。
该章节主要分析了为什么欧亚大陆较其它大陆会优先出现发明创造,在技术上处于领先,且这种优势越来越大。同作者本书的观点一致,不是因为人种,而是地理环境决定的。
因为欧亚大陆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其可驯化物种本来就多,传播也容易,就率先发展出了农业,从而解决了温饱问题。粮食有了积累与贮藏,人民实现定居,社会稳定,人口增加,实现社会专业分工,形成复杂社会。一切技术、文化、行政管理方面的创新得以出现。
同时,又是由于欧亚大陆地理环境的特点,其众多的分割社会之间既存在合作又存在竞争,促进了人们对技术的需求与接受。而欧亚大陆东西轴向的分布,又为技术的传播提供了有利保障。并且技术是长期积累并可以自我催化的,这就造成了欧亚大陆率先起步,且一路领先的局面。
这里我注意到了几个词,地理环境、人口、定居、自我催化与长期积累。结合到我们国家的许多政策,发现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国家实行万众创新,鼓励创业创新,这就是一个量变到质变,实现技术自我催化与积累的过程。就拿我自己举例,在读书与工作期间,申请了很多专利,但这些发明本质上都不是我创造的,也不一定是社会现在需要的。而是我在其它专利技术的基础上缝缝补补得来的。可能会说这是僵尸专利,但它最初功能在优化,技术在进步,众多这样的专利形成,一定会有社会所接受的。
国家推行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技术人口;脱贫可以让更多的人能吃饱饭,对房价的抑制和政策也正是可以实现大众的定居,社会稳定。吃饱了、稳定了,有更多知识了,就会有创新。
最后我想说说生态文明建设。我想我们的祖先已经证明了中国应该是属于老天爷赏饭的那一类。现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污染治理、长江禁浦、禁食野生动物、植树造林等等能够保持甚至扩大我们地理环境的优势。
我觉得有了这些,我们一定能迎头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