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红奶茶到乡土植物——论“独特”的重要性
这个周末,我“无惧风雨”地去人民广场逛街,在购物之余还不忘给自己点了杯网红奶茶店大肆宣传的新品——很难想象,在这样疫情尚未结束的日子里,又恰逢暴雨,这家店还能保持排单几十杯,要等上数个小时的火爆程度。在享受这杯“苦尽甘来”的奶茶的同时,我也思考着:一杯作为非生活必需品的奶茶,是如何吸引到成百上千的人们心甘情愿克服“千辛万苦”去“一亲芳泽”的呢?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炒作的功效。先是通过五花八门的活动,号称一杯奶茶在黄牛手里能卖出几百块的天价,再由此吸引好奇的消费者们趋之若鹜,来排上几个小时的队,门庭若市的盛景又会在社交网络上掀起新一波的讨论热潮,最终形成“越炒越热,越热越炒”的循环。 但换个角度来看,难道单凭炒作就足以在竞争一天比一天激烈、生活节奏也愈发快速的当下撑起一个品牌吗?答案是否定的。近年来,种种网红店层出不穷,但能存活下来的却是凤毛麟角。诚然,依靠饥饿营销、低价折扣和“托儿”确实可以制造一时的火爆场面,但消费者也不是傻瓜,虚构的人气泡沫可以吸引他们一时,但吸引不了他们一世。“吃一堑,长一智”,那些徒有其表的“网红”最终的命运只能是变成关门大吉的“网黑”。那么除了炒作之外,是什么在支撑一家网红店的生存和发展呢?在我看来,答案是“独特”。 何为“独特”,对于一家奶茶店而言,一是要在口味上做出自己的特色;二是要不断改良提升,推陈出新。前者是店家的立足之本——如果味道和超市里唾手可得的速溶奶茶难分伯仲,谁又愿意为了它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呢?后者则是店家发展和壮大的关键所在。如果你是个奶茶的爱好者,一定不难发现:长寿的网红奶茶店往往是“时代的弄潮儿”,今天推出了新口味,明天又和文创产品达成了联动。尽管模仿者不计其数,也时常会遭到顾客们“新品还没来得及尝就下架了”的抱怨,但正是这样的高速更迭才保持了其在口味上的独特性,避免被模仿者超越,给消费者们留下的小小遗憾也是在暗示他们“下次购买要趁早”。正是因为“独特”,才能使一家网红奶茶店在芸芸众“店”里长时间立于不败之地。 “独特”的重要性当然不会止步于一杯小小的奶茶。于是我将其拓展思考到了我们最近在研究的上海乡土植物项目上:为什么我们要研究上海乡土植物?是因为它们有着让人瞠目结舌的“高颜值”吗?答案是否定的。乡土植物并未在外观上有多么的“震惊四座”,反而多数因为“平庸”而被忽略、被遗忘,诸如狗尾草、蒲公英、芦苇等。是因为他们价格低,可以利用价格优势打开市场吗?也未必如此,虽然上文中提到的几种“好生养”的植物确实拥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更多正处于濒危状态的乡土植物却需要付出不小的人力、物力去保护。那么,乡土植物的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呢? 倘若对乡土植物略有研究,就不难发现:虽然上述的几种植物看似在生活中唾手可得,但更多的乡土植物则是在长此以往的忽视以及外来物种的侵占下变得岌岌可危。上海大大小小的公园里,“出场率”最高的不是我们本地的乡土植物,而是从外省乃至外国引进的诸位“租客”们,而真正的乡土植物却往往被看作“抢营养”的“杂草”被铲除,甚至落得只能在农村被当作饲料和燃料,或是在荒郊野岭“风中凌乱”的的结局。倘若将眼光放长远些,那些外来植物美则美矣,但如果全上海乃至全中国的公园里都千篇一律只剩下些引进的康乃馨、郁金香、仙客来等,每个季度都不约而同地举办大同小异的花展、植物节,未免也太“泯然众‘园’矣”。同时,乡土植物的消亡也会对上海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可磨灭的打击。研究乡土植物,不仅是在保护这些陪伴了上海成长的“老朋友们”,维护上海的生物多样性,同时也是在保持本土植物的独特性。试想一下,在多年后,你的孩子、或是你孩子的孩子用稚嫩的语气问道“爸爸/妈妈,我们上海的特色植物是什么呀?”你是更希望用冰冷的电子屏幕来向他展示这些曾经漫山遍野,如今却被一再边缘化乃至不见踪影的“原住民”呢?还是更希望能带他去公园或是家旁的小花坛,在和煦的阳光下亲自感受叶片粗糙的手感、品味花卉的香甜,亲身去体会这一份独特的美好? 愿每份“独特”都能得到人们的热爱与重视,无论是一杯奶茶的甜蜜,还是一株乡土植物的芬芳。
《看不见的森林》读后感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作者,作者戴维•哈斯凯尔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涉及 生物进化和动物保护,尤其是对栖息于森林里的鸟类和无脊椎动物的保护。他现在是南方大学的生物教授,生物学系主任,美国南部大学联盟环保研究员。 基于作者的专业度和他的细致观察,以及他的生花妙笔,我们得以从他的笔下看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精彩世界。从无限小的事物中寻找整个宇宙,是大多数文化中贯穿始终的一个悠远主题。 作为人类,之前我多多少少还是有点优越感的,但看过这本书之后,才真正意识到佛家所说的众生平等是什么意思,上帝并没有只偏爱人类,世间万物都被他赋予了同样的精彩和尊贵。世界并不以我或我的族类为中心,自然界的中心是随机的,人类无权决定它的位置。 另外,令人不得不谦卑的原因是,自然界并不遵循人类的意愿,它往往出其不意地打破人类的定义和规则,公然挑战傲慢的人类制定出来的条条框框。 回到现实中,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不少朋友转发了南汇东滩湿地将被填埋,改建成比较单一的人工林的消息。我们都知道湿地对于维护本地的生态安全、涵养和净化水体、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作用,至于人工种植林,正如作者所说,只不过是真正的森林留下的影子,郊区人家后院里的生物多样性都比这里丰富得多。而这种行为也只是人们内心自负与混乱的一种外在标志,也说明生态在不同的人眼中意义不同,我们并没有达成共识。 极少有人用眼睛去看,极少有人用心去理解。在每天早晨读一读这本书,将会给我们带来惊喜的一天,也将培养我们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学会了谦逊地将自身的生活与愿望置于更大的语境中,我们也就懂得了如何与自然相处,就像坛城上的植物和动物,他们都深谙此道。
人生的轨迹
前段时间收到两条消息。一个发小的母亲找我父母哭诉儿子的败家,希望我打电话找她儿子谈谈。另一个发小从上海的携程跳槽到深圳的腾讯,年薪翻了倍。我实在不知道跟那位“败家”的聊什么。 其实这俩个发小他俩比我低一级,从小学、初中他俩都是同班同学,好朋友。小学的时候都是考双百的,到了初中,一位开始打游戏、“混社会”,另一位学习依旧是班级前五,但依然是好朋友。到了高中一个继续在老家混,一个考去了省重点。大学一个读了2本,另一个考了南开。工作后,一个自己做生意,做到花光了家里积蓄,卖了南京的房子,最后只好依然在家打游戏,到现在对象都没有。另一个在上海买了房子,现在又去深圳工作。现在两个人基本也不联络了。 所以,每个人的轨迹真的是自己走出来的,没有谁生下来就设计好了(少数人群可能除外吧)。在每一个路口决定怎么走的时候谁也无法预料到未来就一定走对了路。但是即使选了一条充满荆棘的路,也可以走到尽头,即使选了一条平坦的路,也可能迷路。 今年或许是我人生中的又一个路口吧,相信不会迷路的。
“活动分享”——康平居委六一儿童节环保活动
如今,“宅家模式”或许已经成为了大部分人的一种生活习惯,正逢“六一”儿童节,我们优态环保为康平居委的孩子们举办了一场以“低碳环保游园会”为主题的六一儿童节活动。 为了做好防控疫情工作,我们把活动场地设在了居委活动室外,让孩子们有自由的活动空间。孩子们放学后陆续来到了居委的小花园。居委干部正紧锣密鼓的布置着场地,扎满气球的花园顿时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孩子们在测温进入游戏场地后,期待的开始了今天的游戏。 这次低碳环保游园会的游戏设置,我们想通过与垃圾分类、环保相关的游戏给孩子们更多的环保知识,让他们在游戏中也建立起环保意识。第一个垃圾分类卡片投掷游戏,让孩子们通过抽取垃圾小卡片投入四分类的垃圾桶来巩固垃圾分类的知识。 第二个废弃物艺术改造游戏,让孩子们通过利用家中废弃的塑料瓶,通过自己的绘画,艺术创作将废弃塑料瓶做成一个个可爱的花盆,再将我们提前准备好的营养土和小花卉装入花盆中,就可以回家静静地等候小花朵的成长啦。 第三个游戏,也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树叶复印机。游戏让孩子们在社区捡起在地上落叶。落叶属于湿垃圾的一种,它们就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我们对落叶似乎并没有什么了解。在游戏中,孩子们通过绘画另一半树叶来观察树叶的形状,脉络,以及叶片的光滑粗糙情况。他们还通过收集识别植物软件去认识了是什么植物的落叶。在绘画完成后,制作成了一张美丽的卡片。最后,孩子们在卡片上写上了祝福语献给爸妈,老师以及在这次抗疫过程中伟大付出的医生护士们。 看见小花园里欢声笑语的孩子们让我想起了我们小时候放学后与小伙伴们玩耍的场景,而现在的孩子们更多的是在家、学校、补习班中忙碌着。其实,在我们丰富知识的时候,也应该关注孩子们的心灵健康。在与同伴的玩乐中也帮助孩子们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像这样的六一社区活动更是帮助孩子们建立了与自然良好的关系。这不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吗!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读《林间最后的小孩》:未来可期
第二十章:新回归土地运动。作者在探讨和探索未来更多的可能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一方面我们可以现在在家中,在教室里,在为儿童服务的组织里,做一些改进,我们通过这些努力做短期的缓解,但从长期看来,这些改进并不会保证自然和孩子的紧密关系;另外一方面,子孙后代和自然之间长远的重新过接需要一个根本的转变,包括如何设计城市,人口怎样分布,还有这些人口如何使用土地和水资源。 我们可能等不到绿色城镇普及的那一天,但是构想和创建这些绿色城镇将成为我们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我们现在可以给他们开一个好头。 第二十一至二十三章:感受惊奇。作者从多个角度再次描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这种关系的重要性。上帝授予我们的责任并不是去征服,而是去热爱这一片土地,我们只是这片土地的过客,所以要小心地将它传递下去。 修复孩子和自然之间被割裂的关系似乎是一项艰巨,甚至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们应该相信,我们可以改变这种趋势的方向,或者至少可以减缓它的速度。年青一代的表现让我们有心怀乐观的理由。 我们有短暂的机会向孩子传递我们对地球的爱,讲述我们的故事,这些机会存在于世界被完整联系在一起的时刻里。 至此,整本书阅读完毕,但思考和行动仍会继续。感谢理查德.洛夫敲响了这串叫醒铃声,并且试着指出那条新道路,也感谢很多人受到这本书的影响,正在付出力所能及的努力。但愿我们的孩子不会成为林间最后的小孩,而是林间的守护者。
读《林间最后的小孩》:重构绿色城市
第十九章:野性城市。这一章读来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可能很多人认为城市和荒野是对立的,但我们一直认为不是这样。自然不仅存在于原始的、最遥远的文明尽头,也顽强地存在于城市中。就象书中所说的:如果人们意识不到城市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大多数人认为是自然的荒野就很难幸存下来。当然,为了重构我们的绿色城市,需要做出改变和创造,但这不是乌托邦式的概念,它正在发生。 我们可以把一个商业街建成为能源上自给自足,独立处理废水及原材料回收再利用,集娱乐、教育、环保为一体的主题公园。我们也可以建设适用于整个城区的动态迁移和基因多样化的自然走廊。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导致生态贫瘠的能源集约型环境,重视本土物种,为野生生物创造栖息环境。我们可以为儿童及其他生命对城市进行健康规划,创建我们的绿色城市,使儿童有机会在一个天然的自然图书馆中了解该地区独特而脆弱的生态系统,使每个人生活在一个不受约束、不受干扰地受到大阳、星星、田野、大树和绽放的花朵薰陶的地方。 是不是太过于理想化了呢?可能吧。但是这一尝试值得反复进行。与其抱怨,不如行动。 约尼.米切尔唱道:“他们在天堂铺上混凝土,建了一个停车场。”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也许能为这首歌加上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尾:然后他们拆了那个停车场,建起一个天堂。
VIEW OUR
LATEST
RECIPES
Subscribe & Receive A Free eBook
Aliquam erat volutpat. Ut quis ligula a magna blandit finibus. Suspendisse maximus lacus non nunc lacinia lobortis.
Cras porttitor pellentesque sem eu pretium.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