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2019-03-12T15:33:47+08:00

读《林间最后的小孩》:新的开始

By |2020-05-29|

第十七章:野营复兴。这一章描述的内容和国内的现状不太一样,在我们的大、中城市,对孩子们的露营、野营才刚刚开始,近年来才逐步出现房车露营基地和帐篷露营基地,而且象书中所说的,露营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的感受自然,而是以自然为背景的休假。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是新开始,希望可以借鉴人家的经历,来走好我们自己的路。 人类为了维护自然,为了生存,一直在重塑自然吗?这真是灵魂拷问,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可能是每一位公民需要思考的问题。还有,我们真的能重塑自然吗?这是不是一种很狂妄的想法和行为? 第十八章:自然中游戏合法化。因为我们国家的制度不同,相关法律和现实状况也不同。但关于儿童安全的问题,一直是放在首位的,组织集体外出活动都会购买保险,但个人或家庭的外出活动就不一定了。我听到过的一个相关案例是:一位学生在正常上课时间逃课外出,在后滩公园骑自行车,被路上的什么东西绊倒摔了一跤,然后家长起诉了后滩公园,最后结果如何我不得而知。这说明了事故确实会发生,如何看待、处理这种意外事故,在法律层面如何去介定责任,这对儿童在自然中体验、游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读《林间最后的小孩》:自然体验方式

By |2020-05-28|

第十五章:把自然当作品德老师。这一章主要探讨孩子和家庭进行自然体验的方式,每个家庭不同,家庭文化也不同,在进行自然体验的方式上,找到和你的家庭文化一致的就好。钓鱼、打猎、野外采集、野外动物观察(观鸟)等等,你可以选择你们家庭都接受和认同的方式。这些自然体验活动不但可以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幸福感,也让孩子们直接与自然相连接,有助于他们了解食物的来源,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及对这个星球的其他生物保持耐心和尊重。 如今的家庭,更可能遇到关于狩猎、采集这一类自然活动所引发的道德问题,比如钓鱼是不是在伤害动物、伤害我们的环境。当然针对这些活动也有一些道德规范,但是不具备公约的性质也没人监管啊,你怎么确保所有人都会判断进行野外采集的地方是否是脆弱的环境?所以这一点很难在现实中执行,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但是爱自然的人们在要求结束狩猎和钓鱼时,如果没有提出替代选择给孩子们,那他们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第十六章:自然学校的改革。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描写了一些学校和机构进行的改变和尝试,为教育注入直接体验的新鲜血液,尤其是对自然的体验。不管是面向社区的学校教育、生态地区教育、经验教育、基于地方的教育、基于环境的教育,都是让孩子们在真实的世界里学习,懂得直觉、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教育近距离和人性化。学校是一种非线性的系统,在这种系统中,少量的输入也能带来巨大的影响。 关于生态学校或绿色学校,在理想状态下,学校的自然项目不应仅仅局限于上课和学生的实地考察旅行,而应该包括重新设计一个有创意的自然学校,或将老学校翻新,将自然融入场地设计的核心理念中。起初,学校可以进行一些小项目,如蝴蝶园、给小鸟喂食洗澡的区域、种树或者建立自然植物园。接着可以转移到一些大些的项目,比如建池塘、通往自然景观的小径或者修复小溪流。就我所见,上海的一些中小学、幼儿园已经开始走这一步了,这是很好的现象,另外一点就是,在这些生态场地建设完成后,怎样好好地利用,怎样给学生上好这堂生态课,还是需要大家共同探索和努力的。一条更广阔的路径是,可以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比如自然环境中心、环境机构、鸟类保护区、相关的企业等等。

读《林间最后的小孩》:给孩子的礼物

By |2020-05-27|

第十三章:把自然带回家。这一章主要讲述了父母在儿童和自然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父母们不但可以将自然作为礼物赠送给孩子,和孩子一起去了解自然,去分享在自然中体验到的新奇感、欢乐、兴奋与神秘,和孩子一起找到或激发出这种感受快乐、兴奋和神秘的能力,想办法让自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监护人、父母、家庭成员还可能通过其所在的机构去影响教育工作者、城市规划人员、自然项目领队、环保主义者,和他们一起努力,让自然体验以新的形式重生。 你的职责不是给孩子们一次接受教育的机会,而是让他们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么奇妙的世界里。是的,我们有责任把孩子带到这个奇妙的世界里。 第十四章:应对恐惧的智慧。出于对孩子的爱,我们总是觉得外面的世界太危险会让他们受伤害,但这也阻碍了孩子们探索的自由。作者的办法是给孩子们“控制中的冒险”,使孩子尽量走不出大人的视野,部分地满足他们在自然中独处的需要。 多接触自然的儿童,能直接看到这个世界,可能更多地发展心理技能,帮助他们发现和区分真正的危险。自然提供规则,也存在危险,并且它是微妙地传递所有的信息,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会激发孩子们的自然智慧,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安全保障。 文中提到如果一个孩子有自尊、自信,与家长有亲密的关系,他是不会轻易成为受害者的,坏人们不大可能“捕食”到这样的孩子。这一点在心理学上也有相同的观点。 我们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保护就是我们的爱和时间。

读《林间最后的小孩》:对自然的依恋

By |2020-05-26|

作者在第十一章描绘的情景,我觉得和国内还是有所差别,可能我们的发展阶段不同,在我们的经济逐渐发达且牺牲了环境资源的状况下,发达国家所走的路给了我们启示,促使我们更早地惊醒且为之付出行动,所以才会有大政策层面的“五位一体”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在环境教育方面,对比来看我觉得我们也是早一步开始了行动,虽然现在并没有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但很多机构和个人都在为之努力。 书中提到把大自然只在课堂当做环境灾难时被提及,这一点很让我困惑,难道他们不教授大自然的美和在自然中的快乐吗? 孩子们只把自然当成实验室里的实验,这种情况确实是发生的,如果没有情感做基础,如果孩子们对自然没有过美好和快乐的体验,自然和物理、化学实验就没有什么差别。而如果孩子们对自然没有依恋,他们也不能从自然中获得身心的帮助,也不会产生对环境保护和这片土地长期献身的热情。 儿童们需要对他所生活的大地(自然环境)拥有强烈的依恋,这不只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健康,更是为了让他们成年后拥有保护自然的责任感——不只是作为普通的环保主义者,更是作为公民和选民。就是这段话直接促使我在世纪公园开始了自然体验的活动开展,也是我们为一些学校开发环境教育课程的初心和动力。

读《林间最后的小孩》:出于时间的压力和恐惧

By |2020-05-25|

自第一章至第八章,作者主要阐述了自然体验的价值。从第九章开始,作者开始揭示妨碍儿童接触自然的障碍性因素,这其中包括文化或制度性的,比如教育过程中将自然体验边缘化的趋势;一些是结构性的,例如城市的建筑方式;还有个人化或家庭化的因素,如出于时间压力和恐惧。然而可怕的是,这些障碍的制造者在做这些的时候,通常都是出于一片好心。 相对来说,我感触最深的是最后一点,出于时间压力和恐惧。在剧场效应下,父母们在一直挤压和控制孩子们自由玩耍的时间,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升学上。而出于对陌生人和外部环境的恐惧,我们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孩子脱离我们的视线。当然,保护措施是必要的,但是我们是否过分夸大和强化了危险。而过度保护将减低孩子们自我保护的能力,以及使他们缺乏自信心、辨别能力、建立社交关系的能力。

老于家的鱼死了

By |2020-05-24|

前几天,老于家的鱼死了。你一定会问老于是谁,什么鱼死了,怎么死的。 老于,是其他人的叫法,我还是应该叫于总的。他是我前前东家的老板,我现在从事“生态文明建设”的启蒙老师。我觉得他是一位企业家,一位探险家,也是一位普通的生态工作者。 老于在自家院子里做了个水泥池子,面积也就3、4个平方吧。池子里有粗壮的、密布的轮叶黑藻,有虾、有螺、还有很多小鱼,俨然一个小生态系统。后来老于又放了几条日本大锦鲤进去,大家和平共处了一段时间,其中一条昭和大锦鲤死了。 怎么死的呢,我觉得是被折腾死的。从专业术语的角度说,池子里的生物量太大了。别看白天大家其乐融融的共生者,到了晚上,大到水草、小到微生物,池子里所有的的生命都在消耗氧气。随着气温的升高,耗氧量越来越高,鱼呀、虾呀胃口越来越好,排泄也越来越多,各种病菌也越越来越活跃。因此,甭管是缺氧死的,还是病死的,总之是这个生态系统不平衡了。那为什么是昭和啊,它个大呀。 有办法避免吗,可以。比如给水体增氧,收割水草,清理底泥,投药消毒,可是老于不愿意。所以,做生态取决于做什么样的生态,是做自然的生态,还是自己设计的生态。

VIEW OUR
LATEST
RECIPES

近期文章

近期评论

文章归档

分类目录

功能

Subscribe & Receive A Free eBook

Aliquam erat volutpat. Ut quis ligula a magna blandit finibus. Suspendisse maximus lacus non nunc lacinia lobortis.

    Cras porttitor pellentesque sem eu pretiu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