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土及水,由近及远——长江路小学黑金土堆肥、水生态知识科普讲座活动记录
跨年的钟声仿佛还萦绕在耳边,愈发寒冷的天气却提醒着我们已经临近了告别2020,迎接2021的时刻。在本周,我们抓住2020年的尾巴,来到长江路小学举办了一节集黑金土堆肥、水生态知识科普为一体的讲座,为2020年的生态之旅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第一部分为大家介绍的是黑金土堆肥,讲座在一系列“什么是堆肥?为什么要堆肥?”的提问和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中开始了。为了更形象地帮助大家理解“堆肥”的概念,讲师提出了一句大家在语文课上耳熟能详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龚自珍)”。接下来又用同为“填埋”的两种行动做了一个横向的对比:松鼠埋下的粮食是他们赖以过冬的宝藏,而人类埋下的垃圾却在让地球和我们一同受苦。这样强烈的反差成功激起了孩子们对于妥善处理垃圾,减少污染的兴趣和热情。 在了解了堆肥的概念及意义后,讲师又为听众们介绍了堆肥的方法,简单又有趣的步骤使大家纷纷表示要回家动手操作一下。 最后的互动环节里,讲师邀请听众们来讲讲如何向社会推广黑金土堆肥这一垃圾处理方式。台下的孩子们也是给出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答案:手抄报、宣传栏、公益广告……在大家热烈的讨论声中,讲座的上半部分落下了帷幕。 最后带给大家的是备受期待的生态瓶DIY环节。在讲师的带领下,学生们纷纷着手开展了一步又一步的工序。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塑料瓶里的水是从哪来的呀?”、“我能自己买小鱼小虾加进去吗?”、“除了鱼食,我可不可以喂小鱼其他的东西呀?”……一个个可爱的问题不仅流露出了他们的童真童趣,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对于生态保护的高度热情。 由脚下的土壤到流淌着的河水,由身边随处可见的垃圾到任重而道远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堂短短几十分钟的科普讲座或许不能让孩子们完全理解关于生态的全部知识,但相信在这样点点滴滴的积累,一步一个脚印的培养之下,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一定会越做越好!
生态理念,就在我们身边——罗店中心校生态瓶DIY活动记录
时间就像手中的沙,往往在不经意间就从我们身边溜走了。一转眼,距离上次的水生态知识科普讲座已过去了一周的时间。在一周以后的2020年11月16日,罗店中心校的教室里又迎来了另一场寓教于乐的生态活动——生态瓶DIY。 一进门,孩子们便对面前的材料感到好奇不已——“哇,还有小鱼呀!”,“为什么会有两个瓶子呢?”,“蓝色的袋子里装了些什么呀?”。憧憬的眼神,兴奋的语气和手舞足蹈的动作中流露出他们对于本次活动的期待。 在平复了激动的心情后,老师先带着大家简单回顾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什么是生态系统?”,“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动物能为植物带来哪些帮助?”从孩子们略显稚嫩却又认真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上节水生态知识科普课已是初见成效,“生态”的理念在他们心中开始悄悄生根发芽。 在简短的知识回顾及主题引入阶段过后,便来到了备受瞩目的生态瓶制作环节。在讲师的带领下,大家小心翼翼地根据步骤开始亲手制作独属于自己的生态瓶——从最开始的放水草到最后一步的添加鱼虾。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瓶子,几个简单的步骤,但大家仍旧小心翼翼,视若珍宝。而成品也没有辜负大家的努力:碧绿的水草在瓶里飘荡,灵动的小鱼在水中穿梭,乖巧的虾子静静地在水底或休息、或觅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令孩子们爱不释手,直到活动结束回到教室后都在向小伙伴们炫耀自己的劳动成果。 如果说水生态知识科普讲座是让孩子们在心里对“生态”有个大体的概念,那生态瓶活动就是将“生态”一词具象化,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陪在孩子们身边。希望每当他们在看到生态瓶,看到那些灵动的生命时,就能想起在讲座中学到的知识,想起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生态理念。
让生态走进每个孩子的心里——罗店中心校水生态科普讲座活动记录
在阳光明媚的2020年11月9日下午,罗店中心校的教室里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水生态知识科普讲座。 在讲座的伊始,讲师为大家介绍了水生态知识的概念,并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来活跃教室内的气氛——“我们会在池塘里看到什么?”小听众们的回答也是妙语连珠:“水草”、“小鱼”、“小虾”、“螃蟹”等等有趣的答案层出不穷,教室里充斥着愉快的气氛。 接下来,讲师引入了“生态”与“环保”两个概念来引发孩子们的思考。谈到自己心中的“生态”和“环保”,大家也都给出了一个个巧妙的回答:“环保就是不能乱丢垃圾。”、“生态就是每个物种都能在自然界找到自己合适的价值。”、“环保就是要不乱砍滥伐,保护大自然。”……虽然孩子们的理解还略显稚嫩,但从他们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种子已经深埋在了他们心中。 讲座的第三阶段,讲师以“花瓶”为例,简单生动地介绍了水体富营养化这一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困境,引发了全场的共鸣——“我家花瓶里的花没开几天就凋谢了”、我们小区的水,刚搬进去的时候就已经发黑了。”并且为大家引入了建立完善“食物链网”使水体自净化这样的水生态技术路径。大家也对这样不用“换水”,也不用“过滤”的方式连连称奇。 很高兴看到孩子们能对水生态相关知识抱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态理念的种子可以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鼓励他们一起加入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少年强则国强,相信明天的日子一定会比今天更好!
鱼缸里的鲸落
随着七月的到来,愈发升高的气温也正式为夏日拉开了帷幕。正打算为自己挑选一条充满夏日风情的项链时,我发现在网络电商发展愈发迅速、人们的消费水平逐步提高的今天,就连一条小小的项链也不再满足于仅仅是“好看”,而是被赋予了林林总总的设计理念与文化内涵。在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华丽词藻与琳琅满目的精美饰品中,我被简短的两个字吸引了目光: “鲸落” 饰品本体是一枚小小的吊坠,在深蓝色的琉璃里封存着迷你的、正在下沉的鲸鱼。也许是为了更能勾起人们的消费欲望,商家在商品详情里讲了这样一则故事: “一头鲸的死亡就是一座海底城市的诞生。庞大的身躯沉入海底,成为肉食鱼类们的美餐,成为多毛类、甲壳生物和微生物们的乐园,成为自养生物们的能量来源。一段生命的终结化作了无数段生命的伊始” 在商品的买家秀里,有人说:“被店家的故事所打动,可惜没有机会潜入深海一睹鲸落的真容,只能将自己的思绪委身于这一枚吊坠中。” 但细细想来,这个故事美则美矣,但能“落”的,真的只有鲸鱼这样庞大的动物吗?倘若对生态系统和生态循环略有所知,便能发现:即便是一方矿泉水大的小生态鱼缸,一条不足小指甲盖大的小鱼,也能复刻出“鲸落”的景象。 办公桌面上的生态缸里的一条鱼在某个清晨悄然离开了这个世界,悄无声息地沉没在缸底黑白交杂的水藻泥与卵石中。第一个闻讯而来的是虾,它们迫不及待地赶来想要美餐一顿。等到离开时,曾经在缸中游弋着的鱼便成了一副半透明的骨架;随后姗姗来迟的是小小的、圆圆的螺,看似干瘪的骨架却是它们的满汉全席。螺酒足饭饱后,就只剩下一些不用心观察都难以发觉的残渣。几天后,连残渣也都也消失不见——是缸中微生物的功劳。一头鲸鱼强壮的躯干造就的是整片海域内生物们持续数十年的天堂,一条小鱼弱小的身体则成为了小小生态缸内生物们为期一周的乌托邦。 再将眼光放得长远些,这样生命的循环仅仅局限于水中吗?在野外,无论是重达数吨的大象,还是仅有几克的蜂鸟,都在用自己或庞大或纤细的身躯作为大自然的养料,养活着无数的生命。 或许有人会问,这样完全不加人为干预的生物进程与我们有何相干呢?我们既不会成为“落“的主体,也不会期待着其他生物的“落”所带给我们的恩惠。 但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纵观我们的衣食住行:身上穿的衣服、吃饭用的餐具、墙上涂的染料、出门乘的汽车……无一不与石油息息相关。而石油来源于哪里呢——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沉积的生物在经历了漫长的演化所形成的。这就是自然的伟大之处:即便隔着一段远超人类文明记载的光阴岁月,这些素未谋面的生物的“落”却还能在今天发挥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换个角度来看,我们人类不止享受着数亿年前生物之“落”所带来的膏泽,甚至有时还在为了自己的利益人为影响、乃至破坏“落”的进程。让我们回到文章的起始——“鲸落”,由于人类的捕杀和过量碳排放所带来的全球变暖以及海洋水体污染,鲸鱼的数量正在逐年锐减,部分种类甚至濒临灭绝。虽然鲸鱼消失后的短时间内各种经济鱼类可能会因没有了争夺食物的对手而获得数量上的激增,但这却只是“昙花一现”,最终导致的则是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受损乃至毁灭——没有了鲸鱼控制磷虾这类次级捕食者的数量,海洋生态系统就会因缺乏藻类初级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而能源不足;失去了鲸落带来的养分,依靠其生存的43个种类、一万多个生物又该何去何从? 由此可见——保护生态系统和生态循环,就是在保护着生物的“落”,更是在保护着人类本身。我们之所以被“鲸落”所触动,不正是敬佩于这样用自己的生命来养育万千生命的无私奉献吗? 我们在鱼缸里看见鲸落,我们在鲸落里看见生命的循环。
从网红奶茶到乡土植物——论“独特”的重要性
这个周末,我“无惧风雨”地去人民广场逛街,在购物之余还不忘给自己点了杯网红奶茶店大肆宣传的新品——很难想象,在这样疫情尚未结束的日子里,又恰逢暴雨,这家店还能保持排单几十杯,要等上数个小时的火爆程度。在享受这杯“苦尽甘来”的奶茶的同时,我也思考着:一杯作为非生活必需品的奶茶,是如何吸引到成百上千的人们心甘情愿克服“千辛万苦”去“一亲芳泽”的呢?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炒作的功效。先是通过五花八门的活动,号称一杯奶茶在黄牛手里能卖出几百块的天价,再由此吸引好奇的消费者们趋之若鹜,来排上几个小时的队,门庭若市的盛景又会在社交网络上掀起新一波的讨论热潮,最终形成“越炒越热,越热越炒”的循环。 但换个角度来看,难道单凭炒作就足以在竞争一天比一天激烈、生活节奏也愈发快速的当下撑起一个品牌吗?答案是否定的。近年来,种种网红店层出不穷,但能存活下来的却是凤毛麟角。诚然,依靠饥饿营销、低价折扣和“托儿”确实可以制造一时的火爆场面,但消费者也不是傻瓜,虚构的人气泡沫可以吸引他们一时,但吸引不了他们一世。“吃一堑,长一智”,那些徒有其表的“网红”最终的命运只能是变成关门大吉的“网黑”。那么除了炒作之外,是什么在支撑一家网红店的生存和发展呢?在我看来,答案是“独特”。 何为“独特”,对于一家奶茶店而言,一是要在口味上做出自己的特色;二是要不断改良提升,推陈出新。前者是店家的立足之本——如果味道和超市里唾手可得的速溶奶茶难分伯仲,谁又愿意为了它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呢?后者则是店家发展和壮大的关键所在。如果你是个奶茶的爱好者,一定不难发现:长寿的网红奶茶店往往是“时代的弄潮儿”,今天推出了新口味,明天又和文创产品达成了联动。尽管模仿者不计其数,也时常会遭到顾客们“新品还没来得及尝就下架了”的抱怨,但正是这样的高速更迭才保持了其在口味上的独特性,避免被模仿者超越,给消费者们留下的小小遗憾也是在暗示他们“下次购买要趁早”。正是因为“独特”,才能使一家网红奶茶店在芸芸众“店”里长时间立于不败之地。 “独特”的重要性当然不会止步于一杯小小的奶茶。于是我将其拓展思考到了我们最近在研究的上海乡土植物项目上:为什么我们要研究上海乡土植物?是因为它们有着让人瞠目结舌的“高颜值”吗?答案是否定的。乡土植物并未在外观上有多么的“震惊四座”,反而多数因为“平庸”而被忽略、被遗忘,诸如狗尾草、蒲公英、芦苇等。是因为他们价格低,可以利用价格优势打开市场吗?也未必如此,虽然上文中提到的几种“好生养”的植物确实拥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更多正处于濒危状态的乡土植物却需要付出不小的人力、物力去保护。那么,乡土植物的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呢? 倘若对乡土植物略有研究,就不难发现:虽然上述的几种植物看似在生活中唾手可得,但更多的乡土植物则是在长此以往的忽视以及外来物种的侵占下变得岌岌可危。上海大大小小的公园里,“出场率”最高的不是我们本地的乡土植物,而是从外省乃至外国引进的诸位“租客”们,而真正的乡土植物却往往被看作“抢营养”的“杂草”被铲除,甚至落得只能在农村被当作饲料和燃料,或是在荒郊野岭“风中凌乱”的的结局。倘若将眼光放长远些,那些外来植物美则美矣,但如果全上海乃至全中国的公园里都千篇一律只剩下些引进的康乃馨、郁金香、仙客来等,每个季度都不约而同地举办大同小异的花展、植物节,未免也太“泯然众‘园’矣”。同时,乡土植物的消亡也会对上海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可磨灭的打击。研究乡土植物,不仅是在保护这些陪伴了上海成长的“老朋友们”,维护上海的生物多样性,同时也是在保持本土植物的独特性。试想一下,在多年后,你的孩子、或是你孩子的孩子用稚嫩的语气问道“爸爸/妈妈,我们上海的特色植物是什么呀?”你是更希望用冰冷的电子屏幕来向他展示这些曾经漫山遍野,如今却被一再边缘化乃至不见踪影的“原住民”呢?还是更希望能带他去公园或是家旁的小花坛,在和煦的阳光下亲自感受叶片粗糙的手感、品味花卉的香甜,亲身去体会这一份独特的美好? 愿每份“独特”都能得到人们的热爱与重视,无论是一杯奶茶的甜蜜,还是一株乡土植物的芬芳。
《看不见的森林》读后感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作者,作者戴维•哈斯凯尔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涉及 生物进化和动物保护,尤其是对栖息于森林里的鸟类和无脊椎动物的保护。他现在是南方大学的生物教授,生物学系主任,美国南部大学联盟环保研究员。 基于作者的专业度和他的细致观察,以及他的生花妙笔,我们得以从他的笔下看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精彩世界。从无限小的事物中寻找整个宇宙,是大多数文化中贯穿始终的一个悠远主题。 作为人类,之前我多多少少还是有点优越感的,但看过这本书之后,才真正意识到佛家所说的众生平等是什么意思,上帝并没有只偏爱人类,世间万物都被他赋予了同样的精彩和尊贵。世界并不以我或我的族类为中心,自然界的中心是随机的,人类无权决定它的位置。 另外,令人不得不谦卑的原因是,自然界并不遵循人类的意愿,它往往出其不意地打破人类的定义和规则,公然挑战傲慢的人类制定出来的条条框框。 回到现实中,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不少朋友转发了南汇东滩湿地将被填埋,改建成比较单一的人工林的消息。我们都知道湿地对于维护本地的生态安全、涵养和净化水体、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作用,至于人工种植林,正如作者所说,只不过是真正的森林留下的影子,郊区人家后院里的生物多样性都比这里丰富得多。而这种行为也只是人们内心自负与混乱的一种外在标志,也说明生态在不同的人眼中意义不同,我们并没有达成共识。 极少有人用眼睛去看,极少有人用心去理解。在每天早晨读一读这本书,将会给我们带来惊喜的一天,也将培养我们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学会了谦逊地将自身的生活与愿望置于更大的语境中,我们也就懂得了如何与自然相处,就像坛城上的植物和动物,他们都深谙此道。
人生的轨迹
前段时间收到两条消息。一个发小的母亲找我父母哭诉儿子的败家,希望我打电话找她儿子谈谈。另一个发小从上海的携程跳槽到深圳的腾讯,年薪翻了倍。我实在不知道跟那位“败家”的聊什么。 其实这俩个发小他俩比我低一级,从小学、初中他俩都是同班同学,好朋友。小学的时候都是考双百的,到了初中,一位开始打游戏、“混社会”,另一位学习依旧是班级前五,但依然是好朋友。到了高中一个继续在老家混,一个考去了省重点。大学一个读了2本,另一个考了南开。工作后,一个自己做生意,做到花光了家里积蓄,卖了南京的房子,最后只好依然在家打游戏,到现在对象都没有。另一个在上海买了房子,现在又去深圳工作。现在两个人基本也不联络了。 所以,每个人的轨迹真的是自己走出来的,没有谁生下来就设计好了(少数人群可能除外吧)。在每一个路口决定怎么走的时候谁也无法预料到未来就一定走对了路。但是即使选了一条充满荆棘的路,也可以走到尽头,即使选了一条平坦的路,也可能迷路。 今年或许是我人生中的又一个路口吧,相信不会迷路的。
昆虫旅馆
昆虫旅馆是一种由木板、砖块、瓦片等材料组合而成的,具有多处孔洞和缝隙的装置。昆虫旅馆可以为不同种类的昆虫们提供合适的居住环境,从而吸引它们来此安家。而大量的昆虫又会进一步吸引来鸟类、啮齿类动物等,从而进一步提升校园的生物多样性。
由土及水,由近及远——长江路小学黑金土堆肥、水生态知识科普讲座活动记录
跨年的钟声仿佛还萦绕在耳边,愈发寒冷的天气却提醒着我们已经临近了告别2020,迎接2021的时刻。在本周,我们抓住2020年的尾巴,来到长江路小学举办了一节集黑金土堆肥、水生态知识科普为一体的讲座,为2020年的生态之旅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第一部分为大家介绍的是黑金土堆肥,讲座在一系列“什么是堆肥?为什么要堆肥?”的提问和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中开始了。为了更形象地帮助大家理解“堆肥”的概念,讲师提出了一句大家在语文课上耳熟能详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龚自珍)”。接下来又用同为“填埋”的两种行动做了一个横向的对比:松鼠埋下的粮食是他们赖以过冬的宝藏,而人类埋下的垃圾却在让地球和我们一同受苦。这样强烈的反差成功激起了孩子们对于妥善处理垃圾,减少污染的兴趣和热情。 在了解了堆肥的概念及意义后,讲师又为听众们介绍了堆肥的方法,简单又有趣的步骤使大家纷纷表示要回家动手操作一下。 最后的互动环节里,讲师邀请听众们来讲讲如何向社会推广黑金土堆肥这一垃圾处理方式。台下的孩子们也是给出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答案:手抄报、宣传栏、公益广告……在大家热烈的讨论声中,讲座的上半部分落下了帷幕。 最后带给大家的是备受期待的生态瓶DIY环节。在讲师的带领下,学生们纷纷着手开展了一步又一步的工序。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塑料瓶里的水是从哪来的呀?”、“我能自己买小鱼小虾加进去吗?”、“除了鱼食,我可不可以喂小鱼其他的东西呀?”……一个个可爱的问题不仅流露出了他们的童真童趣,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对于生态保护的高度热情。 由脚下的土壤到流淌着的河水,由身边随处可见的垃圾到任重而道远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堂短短几十分钟的科普讲座或许不能让孩子们完全理解关于生态的全部知识,但相信在这样点点滴滴的积累,一步一个脚印的培养之下,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一定会越做越好!
生态理念,就在我们身边——罗店中心校生态瓶DIY活动记录
时间就像手中的沙,往往在不经意间就从我们身边溜走了。一转眼,距离上次的水生态知识科普讲座已过去了一周的时间。在一周以后的2020年11月16日,罗店中心校的教室里又迎来了另一场寓教于乐的生态活动——生态瓶DIY。 一进门,孩子们便对面前的材料感到好奇不已——“哇,还有小鱼呀!”,“为什么会有两个瓶子呢?”,“蓝色的袋子里装了些什么呀?”。憧憬的眼神,兴奋的语气和手舞足蹈的动作中流露出他们对于本次活动的期待。 在平复了激动的心情后,老师先带着大家简单回顾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什么是生态系统?”,“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动物能为植物带来哪些帮助?”从孩子们略显稚嫩却又认真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上节水生态知识科普课已是初见成效,“生态”的理念在他们心中开始悄悄生根发芽。 在简短的知识回顾及主题引入阶段过后,便来到了备受瞩目的生态瓶制作环节。在讲师的带领下,大家小心翼翼地根据步骤开始亲手制作独属于自己的生态瓶——从最开始的放水草到最后一步的添加鱼虾。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瓶子,几个简单的步骤,但大家仍旧小心翼翼,视若珍宝。而成品也没有辜负大家的努力:碧绿的水草在瓶里飘荡,灵动的小鱼在水中穿梭,乖巧的虾子静静地在水底或休息、或觅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令孩子们爱不释手,直到活动结束回到教室后都在向小伙伴们炫耀自己的劳动成果。 如果说水生态知识科普讲座是让孩子们在心里对“生态”有个大体的概念,那生态瓶活动就是将“生态”一词具象化,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陪在孩子们身边。希望每当他们在看到生态瓶,看到那些灵动的生命时,就能想起在讲座中学到的知识,想起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生态理念。
让生态走进每个孩子的心里——罗店中心校水生态科普讲座活动记录
在阳光明媚的2020年11月9日下午,罗店中心校的教室里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水生态知识科普讲座。 在讲座的伊始,讲师为大家介绍了水生态知识的概念,并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来活跃教室内的气氛——“我们会在池塘里看到什么?”小听众们的回答也是妙语连珠:“水草”、“小鱼”、“小虾”、“螃蟹”等等有趣的答案层出不穷,教室里充斥着愉快的气氛。 接下来,讲师引入了“生态”与“环保”两个概念来引发孩子们的思考。谈到自己心中的“生态”和“环保”,大家也都给出了一个个巧妙的回答:“环保就是不能乱丢垃圾。”、“生态就是每个物种都能在自然界找到自己合适的价值。”、“环保就是要不乱砍滥伐,保护大自然。”……虽然孩子们的理解还略显稚嫩,但从他们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种子已经深埋在了他们心中。 讲座的第三阶段,讲师以“花瓶”为例,简单生动地介绍了水体富营养化这一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困境,引发了全场的共鸣——“我家花瓶里的花没开几天就凋谢了”、我们小区的水,刚搬进去的时候就已经发黑了。”并且为大家引入了建立完善“食物链网”使水体自净化这样的水生态技术路径。大家也对这样不用“换水”,也不用“过滤”的方式连连称奇。 很高兴看到孩子们能对水生态相关知识抱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态理念的种子可以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鼓励他们一起加入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少年强则国强,相信明天的日子一定会比今天更好!
读《林间最后的小孩》: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美学素养,大自然当然是最好的老师。不管是对天才还是普通人,这两者的重要性都显而易见,它是我们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国内的一些创新学校现在也是很关注自然教育这一块,比如固定的每周五师生一起去大自然中散步,比如在校园内保留原生态的自然角和供孩子爬的大树。可能大家都认识到:大自然,这个能刺激所有感官的场域,一直是活动零件最丰富的来源地。但是也有更多的地方,因为考试为中心的指挥棒,因为愈来愈害怕承担责任,认为户外活动是浪费学时间并会带来安全隐患。 超验感觉的产生并不需要引人入胜的景色,即使小小的一块草皮,或是短到学校组织远足时偷偷跑到野外一小段时间,都能把它们激发出来。空间、自由、发现,和满足五官需要的丰富展示,当这些条件都符合的时候,即使在城市里,自然也一样可以给予我们营养。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我们可以做到。 对自然的沉迷转化为近距离地了解那些关乎每一个人的因素:泥土、水、空气,还有其他的生物,无论大还是小。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那么我们就会忘记自己的位置,忘记我们的生命所依赖的那个更大的系统。 关于自然疗法对多动症的影响,自然体验对注意力紊乱以及儿童健康和发展的影响,可能是正相关,但没有充分的证明,或许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
读《林间最后的小孩》:无所不知的思想
人们自认无所不知的思想,事实上是十分脆弱的。一道火光就能把它烧掉,一些更本质的东西在灰烬中呈现。 这种自认为无所不知的思想恰恰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包裹在文明之外的那层玻璃纸。里面的东西,我们一无所知,也害怕知道,也没有兴趣知道。 人们用了多少丰富多彩的对世界的直接体验来换取每日间接的高科技体验呢?自然需要我们调动各种感官来体验完整的鲜活的感觉,而在很多高科技体验中我们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完成一切。当然我认为它们并不是非彼即此的对立关系,但我们需要想一想,有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 自然公司走的好像是第三条路,只是它与真实的自然是不相干的,只是一种被勾兑过的自然和商品化的自然。 如果年轻人成长在一个狭隘的充斥着电子器件的世界里,很多人会发展成为受电线控制的、自以为无所不知的人。他们认为只要是谷歌搜索不到的就是不存在的。然而,一个充实、广博、神秘、令人敬畏的世界,对于孩子们和我们其他人都是真实存在的。 体验自然是把人类个体与万物融为一体的一种方式,是进入一个更广阔世界的通道。 不管是前浪还是后浪还是小小浪,但愿我们都能够在这个美妙的世界找到让自己真实、鲜活地生活的路径。
读《林间最后的小孩》:热爱自然是儿童的天性
关于人类基因里的亲生物性和儿童热爱自然的天性,虽然我们没有很多的数据和研究来证明,但从情感直觉和现实中的事实呈现,我们是深深地知道这点的。不管是从那些著名的诗词文章中,还是从孩子在自然中玩耍的那种沉浸、专注和享受中,我们都知道人类不仅在物质上,也在精神上需要大自然。 早餐时顺便问了女儿一个问题:你是愿意在家里一直看电视、玩游戏还是更愿意去草地上奔跑去树林里探险?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而事实也是如此,她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兴致勃勃、专心致志地在小区的池塘里捞鱼一下午,只要不下雨,周末是一定要去外面玩的,小区的小花园也好、公园也好。在城市的硬质化道路上,走上1公里对她而言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在山里,她可以完成15公里的徒步而且不以为苦,每到假期总是期待去山里徒步。 关于儿童和自然的关系变化和由此产生的影响,我很想看到国内的相关研究,不知道有没有。嗯,有空了我一定要去找找看。
读《林间最后的小孩》:孩子们失去了什么
孩子们并没有失去什么,因为他们从不曾有过。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变化,正是我们这一代在自然中成长起来的人造成的。 ——这太令人悲伤了,不是失去,而是从不曾拥有过。 家长、老师、大人、学校,还有文化本身,都在一方面对孩子们说着自然的可贵,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知行不一,我们的实际行动和传递的信息都和我们的说法背道而驰,有的时候我们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说什么。孩子们却听得清清楚楚。 ——除了一声叹息,我想我们还可以有觉知的,诚实的和孩子讨论关于自然的话题,同时付出行动改变我们所能改变的。 为什么做自然教育呢?是希望这些体验过自然之美的孩子,长大后做决策的时候,依然可以记起他孩童时期触摸过的柔软花瓣,听到过的阵阵松涛,闻到过的令人沉醉的春天气息......而这些,可能会对他的决策产生影响。当然,现在的大人,也希望有力量和有能力做到知行合一。 我们的体制,城市和郊区的设计以及文化态度都不知不觉地把自然同毁灭和死亡联系在一起,而不再认为户外活动能让人独处,给人带来快乐。好心的公共教育体系,媒体和家长成功地恐吓住了孩子,让他们不再前往树林和田野。 ——这一点在中国的情况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会把自然同毁灭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关于恐吓,也觉得中国的家长恐吓并不多吧,鸡血相对更多,认为在自然中玩耍是可有可无的,有这时间还不如刷两套题,上两节课外辅导课。
读《林间最后的小孩》:野生化城市和新田园城市
建设“野生化的城市”与一般意义的“生态城市”有所不同,它更强调对本真的自然环境、自然形态的保留和兼容。例如将城区中的一些空间转化成野生生物栖息地、基因多样化的自然走廊。“景观都市主义”强调将空地的利用放在首位,而非建筑形态;提倡不确定性,改变一成不变的建筑模式,以唤起自然周期性自我修复能力。 这也使我想起俞孔坚提出的大脚之美以及新田园城市和低碳美学。我们居住的环境已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人造的自然环境必须也必将采纳一种新的美学观,这一美学观要求我们学会欣赏具有生产能力、能够维持生态的事物。具特色的、低维护投入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为城市提供了多种生态服务,包括雨洪利用、乡土物种的保护、科普教育、审美和游憩。这也是我们目前在学校做生态校园基础设施贯彻的思想指导。 如果我们在都市中不能做到理查德.洛夫所建议的野性化城市,我们至少可以尝试实现我们的新田园城市。
自然教育坚守着爱的理论
突然想看书了,自己也觉得奇怪…… 不知道多久没看书了,也忘记最后一本看的书是什么名字。想了想,职称考试后还真的没有好好的看过一本完整的书,&*&汗颜!! 退休前十几年的超市工作一直活在数字中,超市行业不缺的就是数字,看全年预算,看销售、客流、客单价同比,看分类销售对比,看库存数据差异,看盘点缺失情况,看绩效利润完成情况等等……,除了数字、分析,就是巡视卖场现场运维情况,搞搞营销计划,联络客户感情,维护团队建设,一天到晚一年到头真没有静下心好好的看书,难得休息一天还真是睡上一大觉完事! 那又是几时起,我想拿起书的呢? 新的工作有点难,从头开始,内心世界必须找到理论知识支撑,再找方法如何做?那生态科普基地是建立在什么理论之上的呢?生态学?自然教育学?科普基地该如何有序开展下去呢? 我们一直说生态文明教育和培训是向都市里的人群宣传生态理念,实现人和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做到人和自然和谐共处呢?那就是爱的理论。 关于爱,书上有这么一段话让我动心:当人有特别想要保护的东西时,往前追溯是因为爱所以去保护。只有在某个点认识了,接触了,交流了,才会产生感情,对于生态教育也一样的道理。孩子们在书上学习了很多保护的道理,留在脑海里,却没有感觉,也就不会爱上。所以自然教育首先是提供机会,一个孩子与自然基础,一起玩耍,创造爱的传说。 而我们生态瓶DIY活动,同样是这样的,先提供这样一个活动机会,一个让孩子与生态产生感情的机会,让孩子与生态瓶接触,看着小鱼小虾快乐的游玩,就感觉是创造了爱的场所,才会更好的去保护。 因此,生态教育、自然教育不仅要接触更多的相关科学知识,增进情商、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还通过处处可见的自然界的奥秘、科学的乐趣,让孩子明白爱的理论基础,产生更多的火种而燃烧。所以仅有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行动,而行动需要情感的共鸣,每个小小的点相互连接,就能织成大大的未来,善用地球上的每一项资源,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地球自然保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