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2016-03-01T02:21:41+08:00

FEATURED POST

What You Can Learn from 7 Theme Fusion Success Stories

Nam lacinia arcu tortor, nec luctus nibh dignissim eu. Nulla sit amet maximus nulla. Pellentesque a accumsan eros, ac molestie nulla. Morbi interdum in neque vitae vulputate.

Read More

落叶堆肥科普活动——康明斯社区保育家园守护圈项目

By |2021-03-24|Categories: 公益活动, 生态理念, 生活|

转眼间,2021的日子已近过去了四分之一,随着年假的结束,大大小小的企业们都投入了有条不紊的工作进程中,公益的脚步也开始逐步向前迈进起来。 在初春的3月11日,优态公益连同康明斯集团一起,在世纪公园开展了一场寓教于乐的康明斯社区保育家园守护圈项目。虽然尚且处于雨季,但淅淅沥沥的雨水丝毫没有浇灭大家的热情,反而纷纷表示“雨中漫步,多有情调呀”。 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关于落叶堆肥的概述,讲师为大家详细介绍了:“落叶堆肥是什么?”、“为什么要利用落叶堆肥?”并将落叶堆肥的效益与眼下单纯的粉碎落叶并进行堆积的处理方式进行了对比,更为详细具体地解释了落叶堆肥的意义所在。 活动的第二站是作为未来放置落叶堆肥箱位置之一的蒙特利尔园,在这里种有多种多样的蔬菜和花卉。无论是作为观赏植物的郁金香和景天,还是常见于餐桌上的莴笋、白菜,都在公园充满创意的设计编排之下大放异彩,也引得参与者们纷纷拍照留念。 在告别了蒙特利尔园之后,大家来到了落叶粉碎工厂。在这里,讲师用实物为大家更加具像化地讲解了为什么公园们迫切需要落叶堆肥这样的落叶处理方式:一方面,清理出来的落叶外运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另一方面,现有的落叶粉碎+堆积方式很容易因落叶堆内部温度过高带来安全隐患。此外,公园内的植物本身也需要肥料来维持植物的生长。在参观粉碎机时,参与者们也开动脑筋,提出了相关的组装、优化建议。 最后一个活动地点是一片较为偏僻的森林,也是未来进行落叶堆肥项目的另一个目的地。讲师利用生动的“同心圆”比喻为大家介绍了围网式落叶堆肥的装置形态及装置特点,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感谢康明斯员工在此次活动中的积极参加,为你们的公益精神点赞。感谢世纪公园管理处的大力支持,让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路上相携共进!希望可以借由这一次小小的活动让大家了解到落叶堆肥的重要性,从而逐渐延伸到减碳减排、变废为宝,最后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远大目标出一分力。    

生态产品介绍与案例——落叶收集器

By |2021-01-26|Categories: 可持续生态花园|Tags: |

导语: 在生态校园的建设中,落叶的处理和植物的施肥毫无疑问是几乎每所校园都会面临的难题。 在落叶的处理方面,如果采用传统的清运+焚烧的方式,不仅要花费学校额外的金钱,同时焚烧所带来的废气也会污染大气,加剧温室效应。在植物的施肥方面,如果使用化肥就会对土壤造成影响,同时也不符合生态校园建设的理念。如果选择传统的农家肥则会散发出异味,不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落叶收集器是一种可以综合有效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装置。师生们收集落叶投入堆肥箱中,一方面减免了聘请专人收集处理的费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焚烧落叶所带来的废气排放。除此之外,落叶收集器可以将落叶中的养分转化为肥料供给种植地,用无污染、无异味的方式达成为植物施肥的目的。               产品介绍: 落叶收集器是一种在树木或种植器周边收集落叶进行自然堆肥的装置。落叶收集器里的原料是废弃的枯枝、落叶等。这个收集器的地势最高,下雨的时候,雨水会顺着地势从收集器流向地势较低的种植地。堆肥产出的养分也通过雨水传输给了下游的种植地。落叶收集器与可持续生态花园种植装置结合,可以使植物更充分地吸收营养。落叶收集器旁会配备专用的减碳刻度尺,帮助学生们更直观地了解到收集器所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成功案例: 杭州滨江实验小学 我们在杭州滨江实验小学的豌豆荚花园、螺旋花园、wifi花园等多个种植池内都放置了适宜规格的落叶收集器。不仅使生态校园的建设更上一层楼,同时还常常引来学生们驻足观看,潜移默化地向他们传达了节约资源、变废为宝的理念。 建设前:没有种植器的草地,落叶遍地,不美观也不具有生态教育意义。 建设后:种植花园起到了美化校园环境的效果,为师生们的日常生活增光添彩。落叶被集中在收集器内使校园更为干净整洁,学生们可以通过亲手操作、阅读碳减刻度尺等方式体验生态,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节约资源,变废为宝的理念。

垃圾去哪了?——罗店中心校垃圾分类课程活动记录

By |2021-01-02|Categories: 公益活动, 生态理念, 生活|

在2020与2021交界的日子,气温也像是受了感应般忽升忽降,周末和煦的阳光洒下的温度尚未完全退散,淅淅沥沥的冬雨又带着新一轮寒潮潸然而至。在这样一个阴晴不定、冷暖交替的日子里,我们风雨无阻地来到了阔别一月有余的罗店中心校,开展了新一轮的生态知识科普活动——垃圾分类课程。 下课铃的余音还尚未散去,有些心急的同学们便已迫不及待地冲进了教室。一进门,“垃圾去哪了?”的标题便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垃圾去哪了?当然是垃圾桶里啦。”、“不对,垃圾还可以变废为宝。”、“可以交给卖废品的叔叔阿姨换钱!”……虽然还未到上课的时候,但进入教室的孩子们已经开始了热切的讨论,沉浸在了欢快的氛围中。 随着上课铃的敲响,方才七嘴八舌的讨论也是告一段落。课程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为导入环节,在这个环节,讲师展示了一系列切合主题的图片——随意堆放在道路上,公园里,甚至沙滩上和海里的垃圾,并且抛出了第一个问题:“你觉得图上乱扔垃圾的行为好不好?为什么?”小朋友们也是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复,不仅清晰地认识到了乱扔垃圾的行为是不好的,同时也给出了俏皮又合理的解释:“地上的西瓜皮,可滑啦,踩上去会摔跤的。”、“路面这么多废纸,风一吹,就全部飞上了天,司机还怎么看路呀。”在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回答中,孩子们成功燃起了对于“垃圾分类”的好奇心。 第二、三个部分分别是对于不同种类垃圾的介绍和垃圾处理方式的科普。 首先是垃圾的分类,讲师用一组图片来引导大家了解不同种类垃圾的定义和分类方式。同时还准备了一道连线题来检验孩子们对于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在第三阶段,讲师用了另一个疑问作为讲解的开始:“我们生活中产生的垃圾,都去了哪呢?”。 “垃圾桶!”有的同学抢先给出了回答。而讲师也借此机会将问题延伸开来:“垃圾桶里的垃圾是不会凭空消失的?那么垃圾桶里的垃圾又会去哪呢?”——引出了几种垃圾常见的处理方式:填埋、焚烧、堆肥、制造沼气和专业处理。小听众们也是十分配合讲师的讲解,同时还时不时地举手提出一些有趣的疑问或是自己的看法。 最后的拓展环节,讲师邀请大家来说说生活中变废为宝的好创意。“废旧饮料瓶拿来浇水”、“奶粉盒做笔筒”……妙趣横生的创意理念不仅承载着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同时也透露出他们对于垃圾分类和变废为宝的高度热情。 一堂简简单单的垃圾分类讲座,不仅教会了孩子们垃圾分类的方法,同时还使他们了解了垃圾分类的意义,培养了变废为宝的思维模式。希望他们可以将这些知识和理念传播给身边的亲朋好友,让更多的人一起加入到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行动中来!

琪花瑶草何处寻——我们距离人间仙境还有多远

2020-08-28|0 Comments

   几日前,我忙里偷闲地随家人前去游览了距离上海约为150公里的嵊泗列岛。说实话,我本对这次旅行并未抱有太大的期待——在此之前,我去过的不少上海附近的滨海沙滩景区往往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社交网络上是碧海蓝天,金色的沙滩与蔚蓝的海水相映成趣,但待到亲身前往时才发现多半是滤镜和修图的功劳,实景要么是恶臭熏天的一潭死水,使人敬而远之;要么是垃圾遍地的磨人沙铄,让人难寻下脚之地。但嵊泗却使我对其刮目相看——这里的沙滩柔软洁净,海水清澈透明,甚至可以看到有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很难让人意识到这里并不是作为滨海城市而家喻户晓的海南,而是坐落在上海附近的一座小小海岛县。在享受美景的同时,我也在思考着: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天壤之别呢?    不可否认的是,嵊泗较之其他名不副实的“滨海景区”,确实在位置上是有一定的优势的。许多滨海景区为了贪图一时的经济利益,用交通快捷来吸引游客,往往随意挑选了某处高速所能通到的临海的地方草草围出一块,辅以不远万里从各处运来的沙子、礁石,一个人造“海滩”便铸成了。这样的人造产物,既无法让景区内的水与大海相通,更无法形成一个完整、健全的生态系统。起初可能还有蒙混过关的可能性,但长此以往,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一旦显现,便很难再去弥补了。但嵊泗的不同之处则在于它是货真价实的”海岛“,与生俱来的地理坐标是它能成为”人间仙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单凭地理上的优势,就一定能让一座海岛变成令人心驰神往、魂牵梦绕之地吗?倒也未必。嵊泗的美景得以长期延续,与人们在开发时所做的努力也是息息相关的。在这里,“绿色节能”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洗手的水被过滤、净化后重复使用;夜里用于海滩照明的灯连接的不是电线电缆、而是一个个太阳能、风能发电机;酒店里也采用了功率更小的智能热水器……正是这样一个个不起眼的小设备,才造就了这样一份能傲立于喧嚣都市之间却清新脱俗的美丽——中水回用系统减少了污水的排放,避免清澈的海洋染上不属于自然的颜色;利用清洁能源供电的夜灯在避免了繁琐走线的同时也保证了晚间海滩的安全;小功率热水器虽然可能会让顾客在洗澡时“意犹未尽”,但望向窗外由低能耗、减排放所维持着的美景,这样小小的缺陷便变得不值一提。    不止嵊泗如此,许多真正享有盛名而又名副其实的城市景区都是如此。过度包装、资源浪费带来的是一时奢华的享受,是只能维持数年乃至数月的“消耗品”。真正的“世外桃源”,未必要遮遮掩掩,依靠避开人们的视线来保持自己的纯洁与美丽。只要在开发时留心,在游览时属意,纵有千万游客,也仍旧是仙境。    不止嵊泗如此,我们身边许许多多的建筑也是如此。一座精心设计的商场可以使顾客们在繁华闹市之间有幸一睹纪录片内森林里的风采;一所考虑周到的学校可以让师生们在琅琅书声之内得以一撇生物书上动物们的真容。在生态文明建设愈发被重视的今天,人间仙境也正在逐渐靠近着我们的生活。    有时候,我们距离人间仙境所相差的并不是一张价值连城的机票、也不是长达几周几月的假期,而是一颗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坚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

“放生牛奶”——造福还是造孽?

2020-08-09|0 Comments

   近日来,一则名为“这样的放生你见过吗?”的不知出处的短视频在各大社交网络上热传起来:视频里,十几位男男女女们乘着一艘小船在“脏”不见底的河水里漂泊着,别看他们貌不惊人,手上做的事却是让人大跌眼镜——只见他们一个个动作机械地,或是用剪刀剪、或是用手撕、用牙咬,打开了一盒又一盒崭新的牛奶向河里倒去。从视频所配的背景音乐来看,并不难想象原上传者大抵是把它作为一件小品似的搞笑故事来对待的,但视频一经发出后,却在不同身份、不同阅历的网友中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一波讨论热潮:    不谙世事的小孩子说:“以后学校发的牛奶,我不爱喝就也这么干。”    饱经风霜的老年人说:“浪费就是犯罪!我们当年饥荒饿死了多少人,现在人却这么对待食物,太可恶了。”    对经济学理论一知半解的书呆子说:“这个行为背后的原理我知道,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资本家也这么干,这是生产资料过剩导致的结果。”    饱览社会万象的评论家说:“这些人心里也未必觉得这么做就是对的,都是因为无知而受了别有用心之人的蛊惑。哎,实在是太可恶了。”    从这些评论里不难看出——“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社会阅历、知识眼界显然会导致看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而在本文里,我将从生态的角度分析一下这场“放生牛奶”的闹剧。    首先,“放生牛奶”的行为,毫无疑问对生态是有害的。如果说放生外来物种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就显现出其不良影响的——毒蛇四处游荡伤害住在周围的居民;鳄龟、清道夫鱼等占据了原生物种的生态位导致其数量锐减乃至绝迹;各种表面上美丽的蝴蝶、飞蛾的幼崽啃食农作物,所到之处寸草不生,那“放生牛奶”的行为所带来的危害则是长期的,难以被根除的。牛奶对人体来说本是有益的营养物质,但被倒入水中后则会造成水体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一些对水质要求较高的动植物会直接死亡,其尸体又将变成新的污染源;而部分藻类,浮游生物又会因营养物质暴增而大量繁殖,导致水体中的溶解氧量迅速下降。尽管自然界的水体都具有一定的自洁能力,一盒牛奶带来的污染可能会在日积月累下被净化,但十盒、一百盒乃至几百盒牛奶带来的污染则很大概率将原本生机勃勃的“放生河”变成恶臭扑鼻、寸草不生的“死亡河”。    其次,“放生牛奶”的行为,也暴露出了当下许多人对生物、生态相关知识的缺乏。放生各类外来入侵物种尚且可以说是出于“万物有灵”的考虑,那放生牛奶这样本就没有生命的物品可就真的称得上是“无知者无畏”了。这也提示了我们要扩大生态教育的范围,加深生态教育的力度。不仅要杜绝“放生牛奶”这样受到别有用心之人的蛊惑导致完全不符合生命规律的荒唐事件发生,也要避免诸如放生外来入侵物种此类由于知识储备不足而“好心办坏事”的问题再现。    最后,我们来谈谈从生态的角度,想要“行善积德”可以做些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只需从手头做起,从身边做起。你无需三叩九仰、一步一跪地前行去胜地,也不必花费成千上万元买上几百只鸟、几千条鱼去放生。只需从自己开始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装修时,使用更为环保的材料;在出行时,乘坐排量更小的交通工具;在购物时,选择环保袋而非塑料袋……并逐渐由自己开始影响到他人,这便是生态角度的“行善积德”了。这样的行动,虽然不会像朝拜那样让人震撼,也不会像放生那样立竿见影。但却是在为改善整个地球的未来而出一分力,是造福子孙后代的、真正的“善事”。    从“放生牛奶”中,我们还能看到很多,但更重要的不仅是我们看到了什么,而是我们的反思,以及我们接下来该如何去做。

我在二十一世纪做“黛玉”——落红与落叶堆肥

2020-07-28|0 Comments

伴随着近日酷暑的到来,似火的骄阳总算为持续数十日的大雨画上了句号。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人们总免不了怨声载道,或是衔恨自己洗的衣服晒不干;或是懊悔没能在雨季到来之前去进行个短途游。但受到暴雨影响的显然不只是人类而已——那些原本含苞欲放,准备在夏天与太阳一决明艳的花朵被毫不留情地打了个七零八落;本该在道路两旁遮盖烈日的树叶也洒洒洋洋地落了一地;一些喜旱、不耐湿的植物更是因烂了根而抱憾离开了这个世界。对于植物的离去,人们往往是熟视无睹,只等着勤劳的道路清洁工们将它们悄无声息地收集起来,再和残羹剩饭、果皮纸屑一起送入垃圾处理厂焚烧或者填埋。出于方便考虑,这也许是个最优解。但对于这些不可知、也不会知自己“身后事”的植物来讲,他们或许还有个更好的去处。 对于落花的处理方法,古人早已有了一个富有诗意的答案——“葬花”:从“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这些传唱已久的诗词曲赋里,“葬花”似乎已经从一种单纯的植物处置方式变成了一种情感的寄托:如果说《红楼梦》里《黛玉葬花》是借此来表达流水知音、怜花惜人的少女哀思;那《已亥杂诗》则是将它用于表达无论自己身处何地、身在何位,都立志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腔热血。 当然,也许有人会问,身处二十一世纪快节奏的今天,我们哪里还有伤花惜叶的闲暇。更何况,现如今的“葬花”,在经过收集、堆肥、处理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后,曾经风花雪月的诗意所剩下的也早已是寥寥无几了。 那么,二十一世纪的“葬花”,究竟还有必要么?当然是有的。 首先,从实用角度来看,这样的处理方法与传统的焚烧、填埋比起来都是有着无可比拟的显著优势的——植物虽然不是什么有毒或是重金属物质,但在焚烧的过程中仍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这些气体如果在空气中含量过高,又会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行人、行车视线,引发交通事故。而如果是简单粗暴地和其他生活湿垃圾一起作填埋处理,一是会加重垃圾填埋厂的负担,使本就紧张的土地资源不足问题雪上加霜;二是因为垃圾填埋厂周围往往是“寸草不生”,植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只能白白被浪费掉。而使用堆肥方式对其进行处理则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同时也减少了无机肥料的使用,避免了土壤酸性变化、板结、污染等问题的发生。 而从思想内涵的角度来看,难道“葬花”会因多了一道堆肥处理的工序就变得毫无意义可言了吗?通过新时代的“葬花”,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变废为宝的理念,一种减少污染的方式,一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平衡之道。黛玉一个人的忧愁尚且可以打动古往今来成千上万人为她落泪;堆肥这样有利于全球数十亿人乃至他们子孙后代的一个大事业又怎能说是“没有内涵”呢? 古人葬花,为的是一缕或忧愁、或热血的思绪,造就的是一部或婉约、或豪放的文学作品;今人葬花,为的是一种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生态理念,造就的是一个更加适宜居住的地球。 我们葬下一片花瓣,等待那里生长出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我们离生态文明还很远

2020-07-19|0 Comments

最近,水产圈真是不太平。先是说进口三文鱼检测出新冠病毒,接着又是厄瓜多尔进口白对虾检测出新冠病毒,身边的朋友、同事都在热议这件事,一时间海鲜成了闻之色变的东西。不否认,出于安全考虑我们暂时不要吃三文鱼了,也不要吃厄瓜多尔进口的白对虾了,包括我也是这样做的。但是我们有权利不吃,却不能随便的扣帽子给这些水产品。事实上,三文鱼事件是切三文鱼的砧板上有病毒,白对虾事件是外装上有病毒。这些病毒的来源一定是人传播上去的,这是人为管理、安全上的漏洞。 前两天延播的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山东即墨海参养殖使用敌敌畏,一下子海参就火了。央视的权威没有人怀疑,可是记者的素质真的是让人担忧。敌敌畏是毒药,电视上经常看到某某人喝敌敌畏自杀的桥段,海参这么脆弱的生物喝敌敌畏难道不会死吗。水产上确实有用一些杀虫、消毒药的行为,但普遍是养殖完清塘时使用,目的是为了杀死池子里的病毒、细菌、有害生物,为下一次养殖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和食品安全,在养殖过程是不会投放这些剧毒药的。当然,我们不排除一些个体行为,也不去质疑曝光的真实性。只是这样的曝光,记者是否真的全程参与了海参养殖过程,这种真用敌敌畏养出的海参跟其它比质量如何呢。这不禁让我想到一直萦绕耳边的一些可笑的故事,比如:小龙虾在臭水沟里养的,黄鳝是喂避孕药的,等等。每次有人问我,我都会不厌其烦的辟谣。 为什么会这样,我想还是我们缺乏对自然的认知,对生态的理解。我们现在关注的都是环境保护,政府在花钱治水、治土、治霾。学校、社区都在宣传垃圾分类、节水、节电。可是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我们看到一个物种不知道叫什么,不知道大自然的规律,不知道生物的生活史,不知道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态文明不光是保护环境,应该还包括培养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尊重自然规律,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所以,我们天天在说生态文明建设,但事实上我们还离得很远。

落叶堆肥箱

2022-02-17|0 Comments

落叶堆肥箱是一种可以利用落叶进行堆肥的装置。在落叶堆肥课程中学生们利用收集的落叶进行堆肥,同时定期检测堆肥箱内的温度变化、观察堆肥箱底部的堆肥产物变化。此外,当堆肥进程结束后,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对照试验的方式来比较堆肥产物对植物生长所起到的影响。 实验步骤: 1.在堆肥箱底部加入约3cm高的垫料。 2.在垫料上部倒入收集好的落叶。 3.在倒入落叶后,在落叶表面再次覆盖一层垫料,垫料量约为落叶的1/2-1/3,采用一层垫料 一层落叶的堆法直至加满堆肥箱。 4.定期疏松堆肥产物(约一周一次),同时记录下堆肥箱内的温度和底部堆肥产物的状态。  

16:2921-03-24

落叶堆肥科普活动——康明斯社区保育家园守护圈项目

2021-03-24|0 Comments

转眼间,2021的日子已近过去了四分之一,随着年假的结束,大大小小的企业们都投入了有条不紊的工作进程中,公益的脚步也开始逐步向前迈进起来。 在初春的3月11日,优态公益连同康明斯集团一起,在世纪公园开展了一场寓教于乐的康明斯社区保育家园守护圈项目。虽然尚且处于雨季,但淅淅沥沥的雨水丝毫没有浇灭大家的热情,反而纷纷表示“雨中漫步,多有情调呀”。 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关于落叶堆肥的概述,讲师为大家详细介绍了:“落叶堆肥是什么?”、“为什么要利用落叶堆肥?”并将落叶堆肥的效益与眼下单纯的粉碎落叶并进行堆积的处理方式进行了对比,更为详细具体地解释了落叶堆肥的意义所在。 活动的第二站是作为未来放置落叶堆肥箱位置之一的蒙特利尔园,在这里种有多种多样的蔬菜和花卉。无论是作为观赏植物的郁金香和景天,还是常见于餐桌上的莴笋、白菜,都在公园充满创意的设计编排之下大放异彩,也引得参与者们纷纷拍照留念。 在告别了蒙特利尔园之后,大家来到了落叶粉碎工厂。在这里,讲师用实物为大家更加具像化地讲解了为什么公园们迫切需要落叶堆肥这样的落叶处理方式:一方面,清理出来的落叶外运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另一方面,现有的落叶粉碎+堆积方式很容易因落叶堆内部温度过高带来安全隐患。此外,公园内的植物本身也需要肥料来维持植物的生长。在参观粉碎机时,参与者们也开动脑筋,提出了相关的组装、优化建议。 最后一个活动地点是一片较为偏僻的森林,也是未来进行落叶堆肥项目的另一个目的地。讲师利用生动的“同心圆”比喻为大家介绍了围网式落叶堆肥的装置形态及装置特点,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感谢康明斯员工在此次活动中的积极参加,为你们的公益精神点赞。感谢世纪公园管理处的大力支持,让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路上相携共进!希望可以借由这一次小小的活动让大家了解到落叶堆肥的重要性,从而逐渐延伸到减碳减排、变废为宝,最后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远大目标出一分力。    

18:1021-01-26

生态产品介绍与案例——落叶收集器

2021-01-26|0 Comments

导语: 在生态校园的建设中,落叶的处理和植物的施肥毫无疑问是几乎每所校园都会面临的难题。 在落叶的处理方面,如果采用传统的清运+焚烧的方式,不仅要花费学校额外的金钱,同时焚烧所带来的废气也会污染大气,加剧温室效应。在植物的施肥方面,如果使用化肥就会对土壤造成影响,同时也不符合生态校园建设的理念。如果选择传统的农家肥则会散发出异味,不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落叶收集器是一种可以综合有效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装置。师生们收集落叶投入堆肥箱中,一方面减免了聘请专人收集处理的费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焚烧落叶所带来的废气排放。除此之外,落叶收集器可以将落叶中的养分转化为肥料供给种植地,用无污染、无异味的方式达成为植物施肥的目的。               产品介绍: 落叶收集器是一种在树木或种植器周边收集落叶进行自然堆肥的装置。落叶收集器里的原料是废弃的枯枝、落叶等。这个收集器的地势最高,下雨的时候,雨水会顺着地势从收集器流向地势较低的种植地。堆肥产出的养分也通过雨水传输给了下游的种植地。落叶收集器与可持续生态花园种植装置结合,可以使植物更充分地吸收营养。落叶收集器旁会配备专用的减碳刻度尺,帮助学生们更直观地了解到收集器所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成功案例: 杭州滨江实验小学 我们在杭州滨江实验小学的豌豆荚花园、螺旋花园、wifi花园等多个种植池内都放置了适宜规格的落叶收集器。不仅使生态校园的建设更上一层楼,同时还常常引来学生们驻足观看,潜移默化地向他们传达了节约资源、变废为宝的理念。 建设前:没有种植器的草地,落叶遍地,不美观也不具有生态教育意义。 建设后:种植花园起到了美化校园环境的效果,为师生们的日常生活增光添彩。落叶被集中在收集器内使校园更为干净整洁,学生们可以通过亲手操作、阅读碳减刻度尺等方式体验生态,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节约资源,变废为宝的理念。

15:4421-01-02

垃圾去哪了?——罗店中心校垃圾分类课程活动记录

2021-01-02|0 Comments

在2020与2021交界的日子,气温也像是受了感应般忽升忽降,周末和煦的阳光洒下的温度尚未完全退散,淅淅沥沥的冬雨又带着新一轮寒潮潸然而至。在这样一个阴晴不定、冷暖交替的日子里,我们风雨无阻地来到了阔别一月有余的罗店中心校,开展了新一轮的生态知识科普活动——垃圾分类课程。 下课铃的余音还尚未散去,有些心急的同学们便已迫不及待地冲进了教室。一进门,“垃圾去哪了?”的标题便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垃圾去哪了?当然是垃圾桶里啦。”、“不对,垃圾还可以变废为宝。”、“可以交给卖废品的叔叔阿姨换钱!”……虽然还未到上课的时候,但进入教室的孩子们已经开始了热切的讨论,沉浸在了欢快的氛围中。 随着上课铃的敲响,方才七嘴八舌的讨论也是告一段落。课程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为导入环节,在这个环节,讲师展示了一系列切合主题的图片——随意堆放在道路上,公园里,甚至沙滩上和海里的垃圾,并且抛出了第一个问题:“你觉得图上乱扔垃圾的行为好不好?为什么?”小朋友们也是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复,不仅清晰地认识到了乱扔垃圾的行为是不好的,同时也给出了俏皮又合理的解释:“地上的西瓜皮,可滑啦,踩上去会摔跤的。”、“路面这么多废纸,风一吹,就全部飞上了天,司机还怎么看路呀。”在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回答中,孩子们成功燃起了对于“垃圾分类”的好奇心。 第二、三个部分分别是对于不同种类垃圾的介绍和垃圾处理方式的科普。 首先是垃圾的分类,讲师用一组图片来引导大家了解不同种类垃圾的定义和分类方式。同时还准备了一道连线题来检验孩子们对于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在第三阶段,讲师用了另一个疑问作为讲解的开始:“我们生活中产生的垃圾,都去了哪呢?”。 “垃圾桶!”有的同学抢先给出了回答。而讲师也借此机会将问题延伸开来:“垃圾桶里的垃圾是不会凭空消失的?那么垃圾桶里的垃圾又会去哪呢?”——引出了几种垃圾常见的处理方式:填埋、焚烧、堆肥、制造沼气和专业处理。小听众们也是十分配合讲师的讲解,同时还时不时地举手提出一些有趣的疑问或是自己的看法。 最后的拓展环节,讲师邀请大家来说说生活中变废为宝的好创意。“废旧饮料瓶拿来浇水”、“奶粉盒做笔筒”……妙趣横生的创意理念不仅承载着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同时也透露出他们对于垃圾分类和变废为宝的高度热情。 一堂简简单单的垃圾分类讲座,不仅教会了孩子们垃圾分类的方法,同时还使他们了解了垃圾分类的意义,培养了变废为宝的思维模式。希望他们可以将这些知识和理念传播给身边的亲朋好友,让更多的人一起加入到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行动中来!

读《林间最后的小孩》:自然体验方式

By |2020-05-28|Categories: 生态读书会|Tags: , , |

第十五章:把自然当作品德老师。这一章主要探讨孩子和家庭进行自然体验的方式,每个家庭不同,家庭文化也不同,在进行自然体验的方式上,找到和你的家庭文化一致的就好。钓鱼、打猎、野外采集、野外动物观察(观鸟)等等,你可以选择你们家庭都接受和认同的方式。这些自然体验活动不但可以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幸福感,也让孩子们直接与自然相连接,有助于他们了解食物的来源,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及对这个星球的其他生物保持耐心和尊重。 如今的家庭,更可能遇到关于狩猎、采集这一类自然活动所引发的道德问题,比如钓鱼是不是在伤害动物、伤害我们的环境。当然针对这些活动也有一些道德规范,但是不具备公约的性质也没人监管啊,你怎么确保所有人都会判断进行野外采集的地方是否是脆弱的环境?所以这一点很难在现实中执行,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但是爱自然的人们在要求结束狩猎和钓鱼时,如果没有提出替代选择给孩子们,那他们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第十六章:自然学校的改革。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描写了一些学校和机构进行的改变和尝试,为教育注入直接体验的新鲜血液,尤其是对自然的体验。不管是面向社区的学校教育、生态地区教育、经验教育、基于地方的教育、基于环境的教育,都是让孩子们在真实的世界里学习,懂得直觉、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教育近距离和人性化。学校是一种非线性的系统,在这种系统中,少量的输入也能带来巨大的影响。 关于生态学校或绿色学校,在理想状态下,学校的自然项目不应仅仅局限于上课和学生的实地考察旅行,而应该包括重新设计一个有创意的自然学校,或将老学校翻新,将自然融入场地设计的核心理念中。起初,学校可以进行一些小项目,如蝴蝶园、给小鸟喂食洗澡的区域、种树或者建立自然植物园。接着可以转移到一些大些的项目,比如建池塘、通往自然景观的小径或者修复小溪流。就我所见,上海的一些中小学、幼儿园已经开始走这一步了,这是很好的现象,另外一点就是,在这些生态场地建设完成后,怎样好好地利用,怎样给学生上好这堂生态课,还是需要大家共同探索和努力的。一条更广阔的路径是,可以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比如自然环境中心、环境机构、鸟类保护区、相关的企业等等。

读《林间最后的小孩》:给孩子的礼物

By |2020-05-27|Categories: 生态读书会|Tags: , , |

第十三章:把自然带回家。这一章主要讲述了父母在儿童和自然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父母们不但可以将自然作为礼物赠送给孩子,和孩子一起去了解自然,去分享在自然中体验到的新奇感、欢乐、兴奋与神秘,和孩子一起找到或激发出这种感受快乐、兴奋和神秘的能力,想办法让自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监护人、父母、家庭成员还可能通过其所在的机构去影响教育工作者、城市规划人员、自然项目领队、环保主义者,和他们一起努力,让自然体验以新的形式重生。 你的职责不是给孩子们一次接受教育的机会,而是让他们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么奇妙的世界里。是的,我们有责任把孩子带到这个奇妙的世界里。 第十四章:应对恐惧的智慧。出于对孩子的爱,我们总是觉得外面的世界太危险会让他们受伤害,但这也阻碍了孩子们探索的自由。作者的办法是给孩子们“控制中的冒险”,使孩子尽量走不出大人的视野,部分地满足他们在自然中独处的需要。 多接触自然的儿童,能直接看到这个世界,可能更多地发展心理技能,帮助他们发现和区分真正的危险。自然提供规则,也存在危险,并且它是微妙地传递所有的信息,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会激发孩子们的自然智慧,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安全保障。 文中提到如果一个孩子有自尊、自信,与家长有亲密的关系,他是不会轻易成为受害者的,坏人们不大可能“捕食”到这样的孩子。这一点在心理学上也有相同的观点。 我们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保护就是我们的爱和时间。

读《林间最后的小孩》:对自然的依恋

By |2020-05-26|Categories: 生态读书会|Tags: , , , |

作者在第十一章描绘的情景,我觉得和国内还是有所差别,可能我们的发展阶段不同,在我们的经济逐渐发达且牺牲了环境资源的状况下,发达国家所走的路给了我们启示,促使我们更早地惊醒且为之付出行动,所以才会有大政策层面的“五位一体”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在环境教育方面,对比来看我觉得我们也是早一步开始了行动,虽然现在并没有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但很多机构和个人都在为之努力。 书中提到把大自然只在课堂当做环境灾难时被提及,这一点很让我困惑,难道他们不教授大自然的美和在自然中的快乐吗? 孩子们只把自然当成实验室里的实验,这种情况确实是发生的,如果没有情感做基础,如果孩子们对自然没有过美好和快乐的体验,自然和物理、化学实验就没有什么差别。而如果孩子们对自然没有依恋,他们也不能从自然中获得身心的帮助,也不会产生对环境保护和这片土地长期献身的热情。 儿童们需要对他所生活的大地(自然环境)拥有强烈的依恋,这不只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健康,更是为了让他们成年后拥有保护自然的责任感——不只是作为普通的环保主义者,更是作为公民和选民。就是这段话直接促使我在世纪公园开始了自然体验的活动开展,也是我们为一些学校开发环境教育课程的初心和动力。

读《林间最后的小孩》:出于时间的压力和恐惧

By |2020-05-25|Categories: 生态读书会|Tags: , , |

自第一章至第八章,作者主要阐述了自然体验的价值。从第九章开始,作者开始揭示妨碍儿童接触自然的障碍性因素,这其中包括文化或制度性的,比如教育过程中将自然体验边缘化的趋势;一些是结构性的,例如城市的建筑方式;还有个人化或家庭化的因素,如出于时间压力和恐惧。然而可怕的是,这些障碍的制造者在做这些的时候,通常都是出于一片好心。 相对来说,我感触最深的是最后一点,出于时间压力和恐惧。在剧场效应下,父母们在一直挤压和控制孩子们自由玩耍的时间,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升学上。而出于对陌生人和外部环境的恐惧,我们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孩子脱离我们的视线。当然,保护措施是必要的,但是我们是否过分夸大和强化了危险。而过度保护将减低孩子们自我保护的能力,以及使他们缺乏自信心、辨别能力、建立社交关系的能力。

老于家的鱼死了

By |2020-05-24|Categories: 生态理念|

前几天,老于家的鱼死了。你一定会问老于是谁,什么鱼死了,怎么死的。 老于,是其他人的叫法,我还是应该叫于总的。他是我前前东家的老板,我现在从事“生态文明建设”的启蒙老师。我觉得他是一位企业家,一位探险家,也是一位普通的生态工作者。 老于在自家院子里做了个水泥池子,面积也就3、4个平方吧。池子里有粗壮的、密布的轮叶黑藻,有虾、有螺、还有很多小鱼,俨然一个小生态系统。后来老于又放了几条日本大锦鲤进去,大家和平共处了一段时间,其中一条昭和大锦鲤死了。 怎么死的呢,我觉得是被折腾死的。从专业术语的角度说,池子里的生物量太大了。别看白天大家其乐融融的共生者,到了晚上,大到水草、小到微生物,池子里所有的的生命都在消耗氧气。随着气温的升高,耗氧量越来越高,鱼呀、虾呀胃口越来越好,排泄也越来越多,各种病菌也越越来越活跃。因此,甭管是缺氧死的,还是病死的,总之是这个生态系统不平衡了。那为什么是昭和啊,它个大呀。 有办法避免吗,可以。比如给水体增氧,收割水草,清理底泥,投药消毒,可是老于不愿意。所以,做生态取决于做什么样的生态,是做自然的生态,还是自己设计的生态。

感谢疫情带来的变化

By |2020-05-24|Categories: 生活|

从年前武汉宣布封城到现在学校陆续开课,说明在中国疫情应该已经差不多了。虽然时不时还有些复阳的,外来输入的,但已经不会让我很恐慌了。我甚至下楼遛狗,门口取个快递都不会戴口罩了。现在回想一下,这在国内已经持续了4、5个月的疫情对我还是有些帮助的。 首先,我胖了。年前85公斤,现在90了,长了10斤。这主要是我连上班挤地铁的那点能量消耗也没了,并且非常固定的在家一日三餐得吃。然后在一次称体重后,手机显示我为微胖状态后,我终于下决心减肥了。开始减肥了我才发现,自己还是很有毅力可以做一件事的。虽然到现在一斤还没减下去,不过还是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作息时间,坚持下去应该会成功的。 第二,我开始存钱了。以前虽然一直有存钱的想法,但无奈二人世界,活得潇洒,怎么样也存不下来。这个月好不容易存了几千,下个月就得补窟窿,虽不至于入不敷出,单页基本月光了。趁着疫情这几个月,没了外出,没了社交,没了娱乐活动,所有得钱除了用来吃就是买口罩,习惯了竟然也养成了习惯。 第三,讲个人卫生了。这不是说我以前不讲卫生,只是以前不讲究。比如洗手吧,我以前只是注意便后洗手,手脏了洗手,饭前那是想起来会洗一下,多数也就懒得洗了。现在进门第一件事就是洗手,因为各种原因一天洗好几遍,还都得用洗手液洗。出门包里或兜里都会装个口罩,出差还要带消毒棉花。没事就擦擦手机,公共场所会自觉戴口罩,等等,养成了这么多的卫生习惯。 最后,感觉自己三观更正了。这次的疫情,可以说内忧外患。内部谣言满天飞,外部连台湾省都跑出来趁机踩两脚,宇宙网红带领的团队天天放炮。但是我们看到了国家对生命的敬畏,对外部的强硬,看到了很多的感动、团结、不屈。至少我自己三观更正了。

Load More Posts
返回顶部